白芍

简介

别名:白芍药,金芍药。

白芍为毛茛科植物,芍药的根。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,驰名中外,其根入药。

白芍性凉,味苦酸,微寒,具有补血养血、平抑肝阳、柔肝止痛、敛阴止汗等功效,适用于阴虚发热、月经不调、胸腹胁肋疼痛、四肢挛急,泻痢腹痛、自汗盗汗、崩漏、带下等症。另外它的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身体上各个器官疼痛、血液不通等现象。

生长特性

白芍生于山坡、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等地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为多年生草本,高50~80厘米。根肥大,通常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。茎直立,光滑无毛。叶互生;具长柄;2回3出复叶,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8~12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渐尖或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叶缘具极细乳突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叶脉在下面隆起,叶基部常带红色。蓇葖果3~5枚,卵形,先端钩状向外弯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7月。夏秋季采挖,去净泥土和支根,去皮,沸水浸或略煮至受热均匀,晒干。用时润透切片。一般生用或酒炒或清炒用。

如何保存

避免阳光直射

白芍宜放置于在通风阴凉处,避免阳光直射。

副作用

毒小

白芍的毒小,其不良反应有大便次数增多,轻度腹痛,纳差等。

适宜人群

月经不调者

白芍能够养血调经,适用于月经不调的女性患者。

易出汗人群

白芍能敛阴止汗,可以用于有自汗、盗汗症状的人群。

疼痛患者

白芍可以柔肝止痛,可以治疗血虚肝淤引起的各种疼痛。

不适宜人群

阳衰虚寒者

白芍性寒,阳衰虚寒、腹痛泄泻者不宜食用。

小儿麻疹者

小儿出麻疹期间不宜食用白芍。

如何挑选

形态特征

白芍根圆柱形,粗细较均匀,大多顺直,长5-20cm,直径1-2.5cm。亳白芍表面粉白色或类白色,较光滑;杭白芍表面棕色或浅棕色,较粗糙,有明显的纵皱纹及细根痕。质坚实而重,不易折断,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,角质样,木部有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微苦而酸。以根粗长匀直、皮色光洁、质坚实、断面粉白色、粉性大、无白心或裂断痕者为佳。

功效与作用

抑菌

白芍煎剂能抑制痢疾杆菌、肺炎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伤寒杆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绿脓杆菌等。

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

白芍可以扩张冠状动脉,降低血压。

护肝

白芍对四氯化碳、黄曲霉毒素B1、D-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。

解痉作用

白芍对肠胃功能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,有较好的解除肠胃痉挛的功效,同时可以有效对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,缓解子宫痉挛。

美容养血

白芍有养血的作用,可以治疗面色萎黄、面部色斑、无光泽。

保肝

白芍有保护肝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、肝硬化等病症的作用。

养血调经

白芍对于女性妇科疾病具有很好地治疗和保健作用,可以补养血气调整女性生理期经。

养阴平肝

白芍可以滋养肝阴,用于治疗肝阴不足、肝阳亢盛引起的头痛、眩晕等病症,可与生地、天麻、石决明、钩藤、桑叶、菊花等同用。

缓中止痛

白芍可以缓中止痛,主治胸腹胁肋疼痛,泻痢腹痛。

敛阴收汗

白芍可以敛阴收汗,主治自汗盗汗,阴虚发热。

使用方法

血虚阴虚、胸腹胁肋疼痛、肝区痛、胆囊炎、胆结石疼痛、泻痢腹痛、妇女行经腹痛、自汗易汗盗汗、腓肠肌痉挛、四肢拘挛疼痛、不安腿综合症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。

白芍属寒凉之品,有酸寒收敛的作用,故凡外感风寒、内伤生冷、脾胃虚寒、肾阳虚衰等证不宜用量过大或单味用;白芍性寒,阳衰虚寒之证如纳呆腹胀,腹痛喜温喜按,口泛清水,四肢不温,或肢体困重,或周身浮肿,大便溏薄清稀,虚寒下利,下痢纯血,小便不利应慎用或不用。

孕妇谨慎服用。

白芍性凉,味苦酸, 具有补血养血、平抑肝阳、柔肝止痛、敛阴止汗等功效,孕妇体质特殊,如非特殊需要,不要随便服用。

婴儿不可以吃。

现代中药药理学证实白芍有明显的镇静作用,故昏迷患者忌用,婴幼儿及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及单独大量使用。

白芍+藜芦:不宜配伍

营养价值

白芍性凉,味苦酸,是比较常见的中药材,主要成分有芍药苷、氧化芍药苷、苯甲酰芍药苷、白芍苷、芍药苷元酮、没食子酰芍药苷、苯甲酸、牡丹酚及其他醇类和酚类物质等。
1.芍药甙有抗菌、解热、抗炎、增加冠状动脉流量、改善心肌营养血流、扩张血管、对抗急性心肌缺血、抑制血小板聚集、镇静、镇痛、解痉、抗溃疡、调节血糖的作用。
2.白芍中所含的牡丹酚、苯甲酰芍药苷和氧化芍药苷均有抗炎、镇痛作用。

相关文章